略论基督教与道教理论根柢的差异

  • 发布时间:2022-08-17 16:01:51   浏览: 次    

【摘要】基督教是西方文明的重要思想来源和精神基础,而道教则是中国土生土长的宗教,对中国文化的产生和发展有着重要的影响。从人与众生万物、人性及人与神的关系角度对比探讨两者关于人的观念差异,在哲学本体论的论域内二者是两种截然不同的路径,对实体存在论上则体现了中西方基本文化观念的根本差异。

【关键词】基督教;道教;人;文化观念

一、道教的理论根柢——道家哲学

道教产生于东汉中期,其渊源可追溯到中国古代的宗教、巫术、神仙方术,是理论上依附和改造了道家哲学而形成的宗教。同时,它还吸收了儒家的伦理、阴阳五行、谶纬神学以及佛教的行善好施等教义。老子提出了中国哲学的最高范畴“道”,开创了以道为核心的本体论。老子认为,道是一切存在的根源“万物之宗”,也是一切存在的始源。道生万物以后,又内生于万物,由此而论,人性与道相通,人与物是平等的,应该是按照其本来的样子而存在,自得、自适、自由,即“真”。“真”是人与生俱来的天性。又说:“道之物,……其精甚真。”“道恒无名,朴。”4真即朴,即纯真、纯净、素朴。人类应当“辅万物之自然,而弗敢为”,不应该把自己的意志强加给自然,随意干涉和改变自然界。老子强调人与天地万物之间和谐、一体的关系,认为人应当顺应自然,缘理而动,不要以人的主观意识去胡乱行动,从而破坏自然界与人类的和谐。“道”还具有“虚静”、“柔弱”、“不争”、“无欲”等特征。道需要人自我体悟。体悟“道”必须排除外在的干扰,“绝圣弃知”、“绝仁弃义”、“绝巧弃利”,从而达到内圣外王的境界。体悟了人之“道”,即认识了宇宙之“道”,其实二者是相通的,是同一个“道”和“德”,是与“道”紧密联系的一个重要范畴。“万物尊道而贵德”。“‘德’是‘道’的作用,也是‘道’的显现。混一的‘道’,在创生的活动中,内化于万物,而成为各物的属性,这便是‘德’,简言之,落向经验界的‘道’,就是‘德”。”“道之尊,德之贵也,大莫之命而恒自然也。”“德”与“道”都是自然无为的。庄子是老子之后道家学派的集大成者。他也同样被道教神化。庄子继承了老子的“道”、“自然无为”的思想,提出“道观物”则万物“齐一”,反对自我中心主义和人类中心主义。庄子将老子主要是本体论意义的“道”发展为人的理想境界。人通过“无待”、“坐忘”、“心斋”可以逍遥游于“天地与我为一”的境界。庄子称体悟到“道”的人为真人,并对真人做了细致描绘。道教中的真人一说,很明显来源于庄子。人与万物一样都是“道”之所生,而人与万物相比,反而有更多的缺点,也就是说容易受社会蒙蔽、迷失本性,因此人的最好归宿是回归于天地,与万物合而为一的自然之中。正所谓“人法地,地法天,天法道,道法自然”。

二、基督教的理论根柢——古希腊哲学

支撑基督教的哲学理论是希腊哲学。“如果没有希腊哲学,欧洲宗教就无法摆脱原始自发的状态,无法建立完整的神学理论体系。”也可以说基督教是希腊哲学的某种宗教化形式。正是因为以希腊哲学作为理论支撑,所以基督教才由犹太教的一个分支提升为一大世界性的宗教。黑格尔也指出“众所周知,教会的信仰,其中包括基督教新教教会的信仰,确定为表现于概念的学说。”也就是是说基督教的一切说教是借助于古希腊哲学的概念来表述的。如若剥离这些概念,例如“实体”、“实在”等,则基督教的教义无法表述。古希腊哲学中柏拉图哲学对基督教神学的形成作了重大贡献。基督教“曾凭借柏拉图早已作出的那个伟大开端,进而成为这个理性的组织,成为这个超感性的国度。”在前人巴门尼德、毕达哥拉斯、苏格拉底等人的基础上,柏拉图创立了理念论。柏拉图认为理念是自在自为的实体,永恒不变,是世界万物的原型。各种理念依照逻辑顺序构成一个有理性的整体,即理性世界(宇宙)。理性世界也是理想的世界。善的理念是至高无上的理念,是一切理念的源泉。造物主以理想的世界为模型塑造了现实世界。具体事物是理念的不完善的复制品,有生有灭,它的实在性来自于理念。感性(官)世界处于变化流动之中,是现象、虚幻。真正的知识是关于理念的知识,它是事物中永恒不变的本质。人只有运用概念思维才能把握理念,认识事物的本质。造物主创造的一切生物中人是万物之灵,因为唯有人有理性的灵魂。人有灵魂,还有肉体。灵魂中有理性的部分是永恒的,真实的。无理性的灵魂是欲望,它与肉体结合会阻碍理性认识理念(求知)。人生的最终目的就是理性脱离肉体,追求美好的理念世界。柏拉图把感性世界(现实世界)与理性世界(理想世界)对立起来,认为理性世界才是永恒不变的,**了真、善、美。感性世界是理性世界不完善的复制品,因而存在假、恶、丑。因此,感性世界需要受外在的法的统治,最有理性的哲学家是管理者。柏拉图理念论的提出表明,人类已经有能力建立一神教。柏拉图的理念论是一神教的哲学基础。亚里士多德是柏拉图的学生,他发展了柏拉图的理念论。与柏拉图认为的理性世界脱离感性世界存在不同,亚里士多德认为二者不能隔绝,理念在对象中存在。亚里士多德比柏拉图更注重现实世界。柏拉图及学生亚里士多德的哲学所推崇的唯一的、至高的、神圣的精神实体(理念)是人的最高追求,这一点深深的影响了基督教。那唯一的、至高的、神圣的精神实体与犹太教的有人格的上帝融合就成了基督教中全能全善的、至高无上的上帝。比较道家哲学和柏拉图哲学,我们会发现二者都以最抽象的范畴为最高的存在、宇宙万物的本原、万物赖以存在的最终根据。然而二者却也是从此分道扬镳。道家从“道”出发,认为万物平等,且天人本来合一,而人生最高理想,是体道、得道、安道,自觉地达到天人合一之境界,不在于通过科学研究征服宇宙。中国人“不认宇宙为外在的,而认为宇宙本根与心性相通,研究宇宙亦即是研究自己。”“所以有天地万物一体的境界,而无以物累心之患,无向外追求之苦。但亦有所短者,即此等哲学,其理境极广远幽深、而不以重析物的方法故,即不易发展科学。”柏拉图哲学则主张理念世界与现实世界是对立的,把理念世界(宇宙)当作现实之外的存在,人依靠理性思维认识它,通过数量、性质和关系的分析研究,人才能知道事物的本质,才能认识自己。这激发了西方人对自然的强烈的求知欲和占有欲。而且柏拉图哲学突出了人及其灵魂对世界万物的特殊地位,这些都有助于推动人征服自然,促进科学的发展。崇拜唯一神的基督教很容易接受“造物主”,这也是基督教接受柏拉图哲学为理论基础的原因之一。道家哲学与柏拉图哲学的差异造成了道教和基督教对人的理解的理论差异。

【参考文献】

[1] 道藏(第二十四册) [M]. 天津古籍出版社,

[2] 道藏(第十一册) [M]. 天津古籍出版社,

[3] 道藏(第十六册) [M]. 天津古籍出版社,

[4] 老子. 老子[M]. 太原:山西古籍出版,

[5] 陈鼓应. 老子注译及评价[M]. 北京:中华书局,

[6] 黑格尔. 宗教哲学[M]. 北京:中国社会出版,

[7] 黑格尔. 哲学史讲演录(第二册) [M]. 北京:商务印书馆,

[8] 张岱年. 中国哲学史大纲[M]. 北京:社会科学出版社,

[9] 熊十力. 十力语要(一) [M]. 沈阳:辽宁教育出版社,

[10] (法)费雷. 吴宁, 译. 技术与宗教信仰[J]. 哲学译丛, 20xx(1).

《略论基督教与道教理论根柢的差异.docx》

将本文的Word文档下载到电脑,方便收藏和打印
推荐度:
点击下载文档文档为docx格式
  • 热门专题
  • 相关内容
  • 网站地图 - TAG
  • Copyright @ www.sucaiall.com 素材网 All Rights Reserved 粤ICP备2020122567号
  • 免责声明:素材网部分信息来自互联网,并不带表本站观点!若侵害了您的利益,请联系我们,我们将在48小时内删除!